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怀念母亲ppt,希望 怀念母亲说课稿精选10篇的内容对你有用!
怀念母亲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怀念母亲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怀念母亲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资料一:季羡林六岁离开了生母,寄住在亲戚家,而这一住就是十六年,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还是在她去世的八年以前,
资料二:《赋得永久的悔》中的片段:"当我回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资料三:季羡林曾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后,立即迎养母亲。
(3)他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下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感悟"哭"字——思母至深
季羡林带着失母之痛来到了哥廷那座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指名读文中的第二篇日记,谈初步感受。
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了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从这位房东太太身上,季羡林看到了自己母亲的等待,也更加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恨",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地下的母亲说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创设情景,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指名读:"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一样的!""真想哭",这哭声中有什么呢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
2、涵咏"糊"字——思母至切
学生默读第一篇日记,有不懂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鱼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园"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的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如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
"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3、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读《寻梦》中两个片段,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段二。
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分男女朗读片段一。
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段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
1、师深情诵读: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摘自《真情季羡林》)。
2、睡在母亲的身边,也就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
(五)课外作业——拓展阅读
今晚,请你和你的妈妈去读季羡林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你将对"怀念母亲",四个字理解得更深刻。
怀念母亲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在漫长的留学生活中,表达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大目标: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小目标: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要素组合加平台互动方式,采用要素组合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在动静转换中让学生理解课文,采用平台互动方式是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学习文章。
四、说设计意图
我们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语,感受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深情,所以第二课时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感悟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和敬意,这样的设计切合了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我们引导学生抓住表达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情的6个重点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机分组学习,深入探讨。
五、介绍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题,揭题导入。(课前学生欣赏了音乐视频《我的中国心》,课上老师的深情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防止了老师的空讲,是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二)、探究文本,深情朗读。(分4步)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现季老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2、4人交互勾画的句子。
3、汇总语句。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看、想、做、动、静等感官要素,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4人的交互、全班交流汇总语句
体现了有效教育“共同交流、补充、分享”的理念,防止与学生为敌。学生感情朗读的设计,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搭建平台,交流分享。(分5步)
1、随机分组。
2、搭建平台,单元组活动。
3、汇报交流。
4、大动浏览。
5、反馈评价总结。
(学生随机分组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学生自由、民主、个性学习服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有效地防止学生假看假学。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配合,人人有事做,防止边缘生的出现。设计学生汇报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学生以办的大卡为本,大胆真实的谈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与同伴交流分享,有效的防止了空讲,防止了泡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大动浏览和反馈评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与其它同伴互相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可以和同伴取长补短,又一次强化攀升了知识点。)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分4步)
1、欣赏图片。
2、妙笔生花(小练笔)。
3、交流分享。
4、总结升华。
(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祖国就建设的新成就,再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情,使学生由情感的表达自然转入实际行动,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怀念母亲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然而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然而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然而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怀念母亲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句子。
2、感受课文朴实语言中所含复杂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怀念母亲优秀教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母、思祖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时候,看到了母亲棺材,看到那简陋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情感。
(4)作者,怀念仅仅是生他养他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敬意和同样真挚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的母亲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日记中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最后一节中“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朗读。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 ’”简短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孤儿。一个缺少母爱孩子,是灵魂不全人。我怀着不全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孤寂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爱,给了我多少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不仅仅是自己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薄暗中。我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凄凉一样,是甜蜜,浓浓,有说不出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面影?
3、这是何等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五、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时候,四周灰蒙蒙,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让人起敬学者、作家,在自己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3、在1984年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心,你知道那首歌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中国心》吧!
怀念母亲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自学提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别样的思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齐读课题。
指读词语:寝不安席怅望灰天心潮腾涌凄凉沮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时要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自学课文,深入体会
1、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怀念亲生母亲?并用——画出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从关键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
2、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分析关键语句中所体现的情感
学生汇报交流。
1、品思母之情
(1)品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理解重点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过渡:最亲最近的人永远离开了自己,再也见不到她慈祥的面容,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
作者随与母亲共处的时间不长,但与母亲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母亲在作者离家的岁月里,经常倚门遥望,感叹自己不应该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学。盼望儿子归来,但直至自己去世,也没有盼来与儿子的长久相处。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季羡林的作品《永久的悔》中有这样的片段:“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所以,每每想起这些,作者就感到心如刀绞,愧疚难当。
(2)品读:
a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b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样的?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日甚一日,从未改变,你能试着在朗读中体会这种感情吗?指名朗读。
2、品思国之情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1935年,作者留学德国,远在异国他乡,从此他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我们的祖国母亲。
品读: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作者非常思念祖国的?
凄凉和甜蜜在这里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凄凉的是自己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和朋友,孤寂一人的思念之情无以言表。甜蜜的是自己可以时刻追忆起祖国和亲人,咫尺天涯,感觉他们又从未远离自己。凄凉与甜蜜,简单的两个词语却将作者那种矛盾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以读促思。
3、拓展延伸: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采用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4、机动环节: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震撼了所有人,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欣赏歌曲。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后小练笔:把最想对亲生母亲或者祖国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
6、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怀念母亲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说课稿 8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2、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知道读,再读,全班读。
过渡: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季羡林老人内心深深的痛,永久的悔。
二、失母之痛——读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感到作者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请画出来,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顺势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六岁离开母亲,大学二年级约19岁,母亲去世,中间只回过两次,他怎能不痛苦呢?)
5、我想,书越读感受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些文字。(出示课文内容1)看你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6、是啊,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不能醒来,他怎能不恨呢?
过渡:季羡林老人在很多文章中都谈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三份资料。(出示资料1,学生读资料)。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你读出了什么?(尽孝,报答)
8、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了,留下的只是这绵绵不尽的——恨!(出示课文内容2,生读资料)
9、(出示资料2、3)谁来读这一段令人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特别有感情的同学来读)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资料三: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出示课文内容3)(学生读资料)
10、在季羡林的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终的东西。所以“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出示课文内容4)
11、解读:(想像他在怎样的情况下:吃饭时,闲坐时,工作时,睡觉时……)
12、后来,作者24岁那年带着这份怀念来到了德国,来到了一座孤寂的小城。而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他的思念吗?从第三自然段的那个词看出来?(频来入梦)
13、什么是频来入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14、生读第三自然段。可作者总是不知道为什么?用了两个不知道。你们读了下面几则日记,我相信你异地昂从中找到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生快速默读这四则日记
(一)异国思乡——品“糊”
1、看第一则日记,是什么活动起来?(想故国,故乡的老朋友)
2、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有时甜蜜的?(出示课文内容5)
(1)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国,缺少朋友……)
(2)甜蜜又会是什么呢?
在远离故国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才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说,回忆也是一剂良药,可以未接我们一颗孤独的心啊!
3、于是,这凄凉,这甜蜜,浓浓的融成了一个字,什么字?
4、为什么用“糊”?用“贴”用“沾”行吗?(“糊”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二)触境伤怀
1、看第二则日记,房东太太等待儿子的心里活动变化:(高兴——沮丧——期待)。
可见,母亲想念儿子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2、这是,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什么?(母亲)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真想哭)他为什么想哭呢?
3、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等待,而自己去八年没有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啊!他怎能不哭呢!
4、所以,(生读:我现在才发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5、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四、梦中寻母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第三自然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
同学们,异国生活已经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了,而作者在后又偏偏还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两个段落,看看作者到底寻什么?
1、全班读《寻梦》两个自然段。
2“夜里梦到母亲”“母亲”指的是谁?
3、夜里梦到母亲,但是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4、同学们,请拿起书,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在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疾呼——读《寻梦》后一段。(出示课文内容7)
5、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深的怀念呢?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来说。(读)
6、总结:是一位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才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怀念祖国的心。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听音乐,读诗歌,总结延伸。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诵读歌词。
2、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课文,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教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教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先生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二)、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教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教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教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教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课文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课文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课文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关键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聊天导入:
(板书:母亲)师:每个同学对自己的母亲都有一份独特的感情,请将这份情融进这个词,轻轻地读—
好!现在我们来聊天:生活中,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慕呢?
可当这个词出现在一位百岁老人的笔下时,所以的情都化成两个字怀念,课题《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自由小声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若能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
通过谈印象深刻的地方,引导到课文第一段。
板书: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三、抓关键词句,感悟对生身母亲的悔恨之情。
1.师口述季先生的母亲
(季先生的母亲姓赵,但因为生在清朝末期,女人得不到尊重,没有地位,所以她终其一生没有姓名,就连姓氏也没有。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他的母亲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也不认识一个字。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季羡林在他6岁时,就被父母寄养在城里叔父家。此后好多年,他们母子很少见面。)
2.就是这样一位生身母亲,季先生到底对他怀着怎样地一种感情呢?
⑴.指名—齐读第2自然段。
⑵.这段话除去标点153个字,但实际上作者想说的就是一个字,请仔细读这段话,看是哪个字?(思、伤、怀、悔、恨……)
师:“恨”让人难以理解。季羡林恨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恨呢?请再读第2段,并抓关键词句做批注。
⑶.生学习后交流:
①.恨自己没在母亲身边多呆几天。
补充资料(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②.恨上天对母亲不公,让她去得太早。(只)
③.恨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未能尽孝)
补充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营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正如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师:像这样充满悔恨的文字,在季先生的文章里面到处可见:如补充资料(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过渡)师:时间在一天天过去,那么季先生的这份恨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散呢?1935年24岁时,季先生又去了德国一个叫哥廷根的小城,这份感觉有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淡忘呢?
⑷.读11月18日记。看这则日记又写了什么?
什么叫高兴的不得了?
高兴的不得了会做些什么事?
儿子最后回来了吗?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或者后天有可能就回来了;可季先生的母亲等到儿子回来了吗?
补充资料(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此时,季羡林的心情是读—……真想哭!
师:所以这时,季羡林对一个字体会更深刻,那就是“恨”字;它包含着季老对母亲深深的内疚与悔恨之情。
人常说时间是治愈一切伤口的良药,但对季老来说,却是愈久愈痛。读—第2段后2句。
⑸、“恨”字的背后你读到了什么?(爱)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面影换成面庞行不行?说说理由。
②. 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幻)
师:而且作者只有在泪光里,才能看到母亲面影。
师:季先生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追寻了八十多年,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齐读《寻梦》的结尾。
四、提升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师:季老对生身母亲怀有如此浓烈的爱与思念,那么对于同等重要的祖国母亲,又有怎样一份浓浓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来学习。
第2课时
一、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先生把对生身母亲浓烈的爱与思念之情,都演化成了永久的悔恨;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1935年,24岁的他身居德国的哥廷根小城,11年之久;地域的距离,让这份怀念之情又增添了分量。
二、抓关键词句,感悟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慕之情。
1.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默读23、24两页内容,画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并做批注。
3. 生学习后交流:
⑴.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⑵.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⑶.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选自三处日记,其实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写了许多的'日记,却唯独选了这几篇,你们能从这些日记的内容中发现秘密吗?(思念之情日益剧增!)
师:这些句子中,有一处写得特别有味道,我们来品一品。(出示句子读)
★①.这份情是凄凉的,又是甜蜜的,谈谈你的理解。
②想象说话(课件)
因为季老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他想到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师: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可以慰藉人们一颗孤独寂寞的心。
③.在这个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糊)
“糊”是什么意思?(粘、缠在、萦绕、包起来,想甩也甩不掉……)
想甩也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
请将这份情放进句子,读出来。
4.小结: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在作者的心里,都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正因为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
三、拓展升华
1.师:想对季羡林有进一步的了解吗?(视频2006感动中国)
师:季先生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都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爱!
2.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课件)
3.联系生活,寓情育己
当美好的生活尽在眼前,我们并不感觉到什么,但有一天,当你走出学校校门时,才发现她是我的________,走出彬县时,才发觉她是我的________,走出中国时,才明白她是我的________。所以,让我们珍惜此刻的拥有,学着去爱。
四、作业:
1.读154页《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用触景生情的写法写篇日记,回忆一个人或一件事。
3.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或古诗。